近日,文法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酉华镇宋冲村蚕桑种植基地,开展桑蚕文化调研与产业帮扶活动。此次实践旨在通过近距离观察桑蚕产业全链条运作,为传统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提供青年视角与解决方案。酉华镇作为青阳县蚕桑产业核心区,因亚热带气候带来的适宜水热条件,蚕茧年产量多年居全县首位,生丝品质经国家纤维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达5A级标准。
躬身入青阳:桑海撷翠识农桑
盛夏的青阳,午后气温攀升至32℃,宋冲村的千亩桑田被烈日晒得发亮,桑叶边缘微微卷曲却依旧透着韧劲。文法学院实践队队员头戴遮阳帽,脚踩胶鞋,跟着宋冲组村民组长梅代方走进桑树丛。“采摘要选顶部第三到第五片嫩叶,既不影响桑树生长,又能保证蚕宝宝的营养。”有着多年养蚕经验的宋冲组村民组长梅代方一边示范,一边向同学们传授诀窍。队员们手持编织袋穿梭在桑树丛中,起初动作略显笨拙,有的因用力过猛捏碎了叶片,有的分不清老嫩误摘了不符合要求的桑叶。在反复练习中,大家逐渐掌握了技巧,指尖轻捏叶柄一折,叶片便轻巧落入袋中。汗水顺着队员们的额角滑落,滴在桑田泥土里,晕开一小片深色。张同学用手背擦汗时,不小心蹭到脸上的泥点,引得队友轻笑。“这比在图书馆查资料累多了,但踏实。”她望着眼前连绵的桑田,“每片叶子都连着蚕宝宝的口粮,连着蚕农的生计,不敢马虎。”

蚕房悟匠心:一叶一茧总关情
实践队来到宋冲村蚕桑一体化养殖大棚。此时的大棚温度与外界的燥热截然不同。蚕农王桂兰正用竹耙清理蚕匾里的蚕沙,动作轻得像在摆弄棉花。“这些是四龄蚕,再过三天就该上山结茧了。”王桂兰指着匾里通体乳白的蚕宝宝,它们身长约3厘米,头部呈褐色,正昂着头寻找桑叶。她抓起一把新采的桑叶,均匀撒在蚕群上,“一次不能撒太多,不然底下的蚕吃不到,还容易捂出潮气。”桑叶刚铺好,细密的“沙沙”声便从蚕匾里传来,像无数根细针在轻叩布料。队员们俯身观察,发现蚕宝宝头部左右摆动,口器快速咀嚼,叶片边缘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内收缩。“它们一天要吃体重20倍的桑叶,饿不得也撑不得。”王桂兰拿起一片被吃了一半的桑叶,“你看这缺口多整齐,健康的蚕宝宝吃叶都这样。要是吃剩的叶子边缘发蔫,可能就是生病了。”看着王桂兰熟练地调整通风口、补充桑叶,队员们忽然明白“一叶一茧总关情”的含义。每斤蚕茧背后,是无数个凌晨的巡查,是对温湿度毫厘之差的较真,是蚕农把心挂在蚕宝宝身上的坚守。

缫丝见新生:千丝万缕起机杼
告别蚕房,实践团队来到了酉华镇缫丝厂。一进车间,机器的嗡鸣声便扑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蚕茧气息。在技术人员的引导下,队员们直面了蚕茧到生丝的嬗变:分拣蚕茧、高温煮茧、索绪理绪、缫丝抽丝等一道道工序井然有序,古老的缫丝技艺在现代化设备的加持下焕发出新的活力。滚烫水汽氤氲中,茧在沸水中翻滚舒展,工人灵巧地寻得丝头,将其缠绕上飞速转动的缫车。机器嗡鸣不绝,银丝如瀑流淌,队员们凝视着这光洁的生丝,真切体悟到“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生命献祭如何经过工业之手升华为华美织物——传统智慧与现代工艺在此交汇,织就产业华章。

沃土育新思:青春答卷织希望
“青阳五日,胜过书斋数月。手臂上被桑枝划出的道道红痕,车间里蒸腾汗水中目睹的茧丝新生,都让我们懂得何为扎根大地、服务桑梓。”一位队员在日记里动情写道。
如今,年轻学子们虽暂别青阳,但心绪早已与那片土地紧紧相连。他们带走的不仅是茧丝馨香与田野笔记,更在内心深处埋下了“自找苦吃”的信念火种。这些由青阳沃土孕育的青春种子,终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吐露新芽。当无数实践青年的足迹如丝线般在祖国版图上延伸交织,最终织成一张覆盖乡村、联结希望的巨网——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正由青年一代以知行合一的奋斗,徐徐铺展,璀璨如锦。
文/朱曼婷 金雨馨 图/综合 审/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