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主页
  • |
  • 学工系统

心理健康

心灵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心灵百科 > 正文

自杀,可以预防

采访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

发布时间:2021-04-06    作者:    来源:新京报    浏览:    打印

自杀,可以预防

---采访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

  今年 9月10日是第13个“世界预防自杀日”。自杀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罕见,海明威、三毛等都最终选择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事实上,这种极端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背后,还有诸多生物与社会学因素,记者向有关专家求证,多种原因都可能导致自杀,但自杀是可以干预和预防的,有自杀意向的人在自杀前也可能出现“觉得生活没意思、没劲”等征兆,只要周围人多加注意,发现有自杀念头的情况及时就医,自杀,其实可以预防。

  现状

  国内自杀率在世界范围内属中低水平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主任黄悦勤告诉记者,简单来说,自杀就是自己通过任何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这种行为古今中外都有。

  黄悦勤告诉记者,根据统计,目前国内自杀率不到10/100000,从1998年至2013年,农村自杀率从23.31/100,000下降到8.77/100,000,城市自杀率从6.83/100,000下降至5.29/100,000,在国际上属于中低水平。农村自杀率高于城市是一个特点,“1987年中国卫生部开始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自杀率报告。中国自杀率的农村高于城市的现象十分明显。我国农村自杀率较高,也是因为农药的获得相对容易,且急救措施不利,对致死性农药管控的加强也是自杀率得以下降的原因之一。”黄悦勤告诉记者,在世界范围内,通常男性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自杀率也会增加。

  另一方面,自杀率与年龄也息息相关。在中国,老年人的自杀率与西方国家随年龄增长的趋势相同。就地区而言,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率是城市老年人的约2倍。

  黄悦勤同时表示,由于自杀的全国性统计和科研有限,中国自杀的结论尚需要验证和改善。

  因素

  生物学、社会学等均可能导致自杀

  至于导致自杀的原因,黄悦勤介绍,自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生物学、社会学等多方面原因。

  就生物学因素来看,神经递质可以维持人体的思维、情绪、行为等,简单来说,人在没有其他明显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出现的自杀,可能就是高级中枢神经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的“信号”,即神经递质出现功能缺陷,引起人体的不当思维、行为或情绪。这一类人的自杀通常并没有明显的诱因。

  易感性是另一个生物学因素,即遇到同样的刺激或挫折,有些人能够挺过来,有些人则不行,后者就具有自杀的易感性。

  另一方面,文化、失恋、挫折等都是可能导致自杀的社会学因素。有些人在疾病状态或非正常状态时会有想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有些自杀是由疾病引起的,其中多数为精神障碍患者,根据统计,自杀者罹患精神障碍的比例为63%,60%的自杀死亡者和 40%的自杀未遂者罹患严重的精神障碍。黄悦勤解释,通过对自杀死亡人群的心理解剖(通过自杀死亡者的亲戚、朋友、同事等了解其生前状态等,以期发现自杀死亡者的死亡原因)发现,大约三分之二的自杀死亡者患有精神障碍。而这种自杀是医学完全可以进行干预的。

  另一类自杀是冲动型的,情绪不稳、外界因素等都可能导致冲动型自杀,“当然,也有部分自杀者将自杀作为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黄悦勤表示。

  预防

  干预+收入院

  从导致自杀的原因不难看出,有些自杀是可以预防的,有些则不然。生物学因素与社会学因素引起的自杀,都有干预的可能。

  关于对自杀的干预,黄悦勤介绍,有些自杀稍微进行干预,是可以预防的,“人的心态就好像一个天平,进行简单的干预就有可能改变方向。”“人早晚都得死,你不用那么着急吧?”这是黄悦勤用来开导患者的话。黄悦勤介绍,有时候一句话,就能有效抑制患者的自杀行为。

  需要提醒的是,一些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在此之前会表现出一些征兆:有些人会直接声称要自杀,“觉得生活没意思、没劲”是有些自杀者经常挂在嘴边的话。黄悦勤提醒,周围人可以从中注意,预防可能出现的自杀行为。

  对于已经出现自杀倾向的患者,黄悦勤介绍,通常都会将患者立刻收入院并进行医学干预。记者了解到,在医院内,为了预防患者的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医院通常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病人接触的任何东西都不能是锋利的,所有锋利物品不能带入医院。举个例子,患者使用的杯子必须是塑料的。”黄悦勤告诉记者,另外,在院内,医院通常还会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等治疗患者情绪障碍,避免寻死想法。在行为方面,也会有专人照护,防止患者可能出现的自杀行为。一般来说,通过在院内的治疗,可以让患者放弃自杀念头。

(本文2015-09-02刊登于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