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主页
  • |
  • 学工系统

思政教育

网络思政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政教育 > 网络思政 > 正文

【网文】乡野上的青春

发布时间:2024-09-25    作者:    来源:    浏览:    打印

冷风,稀星,残云。一轮水月从河面幻想般升起,憧憧然魅惑着世间万物。雾霭好似消散了,窗外稀疏的星光,挂在窗前的梧桐树上,清辉洒地。我独坐窗前,却丝毫没有被这环境衬托着的凄清的情绪,相反,我的内心似有一团火,正熊熊燃烧。我执着笔,在笔记本上不断写下从日报中摘录的话语:“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语毕,我蓦然起身,看着已经收拾好的行囊,陷入沉思:明天就要踏上回乡的征程了,广袤的乡村土地,一定蕴藏着无限机遇。那里有乡土情怀,同样有青春梦想,定能为我们这一代青年提供人生出彩的舞台。尽管已是深夜,我却因为胸中昂扬的斗志,丝毫没有困意。于是,我随手从书架上拿出一本《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打算浅读几页。突然,一张泛黄的纸片从扉页中飘落在地,我急忙俯身去捡。纸条上赫然用工整的字体写着一段话:“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青春。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不管它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还是欢腾的、炽热的、理想的,它都是闪亮的日子。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只有这样,当有一天,我们回首来时路,和那个站在最绚烂的骄阳下曾经青春的自己告别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说:谢谢你,再见。”当我看到右下角“大熊老师”的署名时,泪水便似那断了线的珠子,再也止不住地流。我眼前的世界逐渐朦胧,而我的思绪也逐渐飘向在木梨硔与大熊老师相处的那段时光……

木梨硔是我的家乡,是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它像一个涉世未深且安静内敛的孩子,被巍峨绵延的群山挽在怀中,不受凡尘之扰。而正因如此,木梨硔一度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不知不觉成为中国贫困村的一员;也正因如此,在木梨硔土生土长的孩子,一度向往着山外的世界。国家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木梨硔才逐渐走进大众的目光。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在社会人士的帮助下,乡亲们用一道道水泥路,把志在四方的年轻人送到了山的那边,可疑惑的是,他们就像除夕夜那晚令人目眩神迷仰望羡往的烟花一样,升到星空灿烂绽放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怀揣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儿时的我也想像他们一样走出这个小村落。

我在村里上初二的时候,一支名为“蒲公英”由十人组成的支教队伍走进了木梨硔,走进了木梨中学,也正是从那一刻起,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领队的那个男人约摸二十来岁的年纪,身材魁梧,虎背熊腰,面目却相当和善,因为他姓熊,于是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大熊老师。其他几人也都挺年轻,穿着整洁得体,一副大城市来的知识分子的模样。第一堂课时,不同于村中老教师死板的教学方式,他们竟带着我们一班的二十位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户外欣赏自然风光,这一举动很快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正值春光明媚,木梨硔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淡黄的阳光轻洒在身上,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芬芳,含苞待放的花蕾一个个绽放成甜甜的笑魇,如梦,似霞,更像一双无形的手在不经意间谱写的一首春天的诗。“这里的春天真美!”一位女教师不禁慨叹道。我探着脑袋好奇地问道:“城市里没有像这样的春天吗?”大熊老师推了推眼镜,含笑地说:“像这样原生态的景象已经不多见了,你们理应为你们的家乡感到自豪。”“可为什么好多哥哥姐姐走出这里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呢?外面一定有很多吸引人的东西吧?”我再次追问。这一次,大熊老师的目光突然变得严肃起来,他踟蹰了一会儿,望着蔚蓝色的天空说道:“我想分享一句话:故乡是小时候拼命想要逃离,长大后却要花漫长时间与之和解的地方。人们为什么要离开故乡?在脱贫攻坚战全面大胜之前可能贫穷、基础设施落后是大多数人的主要原因。但是,当人们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谋生,有一样东西很有可能随之消散,它就是归属感。有人会因为心系故土情结,在通过外出体验、锻炼成长后毅然回乡;也有人渴望绚丽的都市生活,在街道人流中奔波忙碌。有一些鸟儿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属于天空。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他们是,我们也是。”年少懵懂的我当然不会完全理解这么一番话,但那一刻,我忽然感觉大熊老师像一尊佛,在阳光下熠熠闪光。此后,我时常与大熊老师促膝长谈,他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经历,总能让我受益匪浅。我与大熊老师间维系着一段深厚的友谊,直到支教队伍的离开。临行前,他把一本名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书作为礼物赠予我,并谈及他的一段经历:“我原先和你们一样,也有“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的志向,但北京求学的四年,改变了我原先的想法。在了解过中国部分地区教育落后的现状后,我决定为中国乡村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大学毕业后,我四处筹资,在几番碰壁后成立了蒲公英基金会,并组建了自己的支教小分队。几年来,我们走遍中国二十余所偏僻乡镇的中小学,为那里的孩子提供教育资助。尽管我们的力量十分微薄,但正如你所见,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止。”“还有下一场山海等待我们去奔赴!”在长途客车上他这样与我们告别。从那以后,我带着大熊老师的谆谆教诲,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从木梨硔走了出去,上了大学并考了研。但与他们不同的是,我的梦想是回到家乡,成为一个像大熊老师一样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的人。遗憾的是,直到现在,我再也没见过大熊老师;但他的身影却不时出现在我的梦中,激励着我不断向前……

清晨的阳光像奶油一样倾向我的面颊,闹铃声倏然响起:该启程了。我收拾好行囊,在人流中踏上了最早的一班火车。从高楼大厦到乡野村舍,从车水马龙到田间阡陌,我倚在座椅上,静静地看着窗外变换的景象。几年前,我的父亲与他的几个志同道合的兄弟成立了人家客栈,希望借此发展木梨硔的旅游业。但一直以来生意不温不火,甚至几次已经在萧条崩溃的边缘。父亲曾几次向我打来电话,希望得到我的建议。从他焦急的语气中,我知道是时候出手了。在此之前,我已经签署了一份接手木梨硔人家客栈的协议,并撰写了近万字的策划书,与村支书进行了几次深入的交流,成立了木梨硔民宿合作社。我也知道,这还远远不够,要想改变木梨硔民宿经营不善的现状,需要实地考察,更需要锐意创新。发展路上危机重重,未来会怎样?谁也不敢想。当我在笔记本上摘录下“让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腁足胝的艰苦奋斗”这句话后,火车到站了。原野上,几缕微风,带着淡淡的泥土香气,向着星光更盛处,轻轻拂过,它似一壶老酒,将屋后的树、竹、庄稼灌醉,发出欢快的、活泼的“沙沙”声。青色的草,纯白的花,都在风中,微微地低下头,不知是在沉思,还是在对着星光许愿。繁盛的草叶上,不知是哪只虫子的叫声,惊醒了沉睡的大地,空荡的原野中,回响着夏日的清歌。一步、两步,我向着几星灯火处缓缓走去,一股熟悉的感觉也不断涌上心头。终于,我在一栋木屋前驻足,轻轻叩响了房门。开门的是我的母亲,她激动地挽住我的手,把我领进屋内。父亲已在桌前等候多时,看到我进来,他急忙起身,示意我坐下。看着父母祥和的面容和满桌可口的饭菜,我的鼻子陡然一阵酸,心中升腾起无限的暖意。父亲亲自为我斟满一杯酒,不断关心着我的近况。这晚,我们聊了很多很多,直到凌晨,我们才带着微醺的醉意回到房间。多日不见,父亲竟消瘦了不少,岁月在他的脸上镂刻下几分痕迹,也许是被民宿的事务操劳所致。民宿改造计划明天一定要顺利开展,我在心中默念。

第二天早上八点,我预约的施工队伍如期而至。再次交代完注意事项后,改造民宿的工程正式开始。墙面粉刷、设施翻新,小院栽花种草、房间原木新建……多项工作齐头并进,更有热心的乡亲参与进来帮助我们,使我的计划进行得如火如荼且较为顺利。改造耗时费力,父母常常起早沏上几壶青梅子茶,摆上几桌可口点心来犒劳来往的乡亲们。在片刻的闲暇时间,邻里欢聚一起,谈天说地,好一副热闹景象。乡亲的朴实敦厚,邻里的和睦融洽,更加坚定了我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信心与决心。改造民宿工程量较大,周期较长,于是在此期间,我考察了几处外地“美丽乡村”的民宿,并从中学习总结了一些值得汲取的经验。“我想打造的现代精品民宿,想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因此,我不愿意采用传统的管家式服务,而是改变常规‘五米起立、三米微笑、一米问好’的有声服务,努力去营造轻松、自在、无干扰的氛围,让游客切身体验到这里的风土人情。”在关于民宿方向规划的研讨会上,我提出了我的建议。我一直担心这一想法会遭到众人的反对,但出人意料的是,大多数民宿合作社成员还是赞同了我的想法。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间几个月的时光匆匆过去,十三间房干净整洁,民宿环境焕然一新,眼看基础已然打牢,这个距离县城数十公里远的景点,又该如何吸引客流?在我看来,要想拓展客源,还得主动出击。在南京,我找到过去我找到过去一同开展户外活动的驴友,将新开发的几条旅游路线发给他们,请他们帮忙宣传;在木梨硔,在乡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和几位成员成立了一家旅行社,踩点定制一些小众旅行路线,开拓小团队旅行体验模式。另外,在民宿经营方式的研讨会上,村支书和我一致认为,所有民宿经营户应采用抱团经营模式发展:客人来了协会统一安排,统一标准的服务招待,统一的餐饮菜品价格,有效避免捆绑消费和恶性竞争。这一次,我的方案得到了一致认可。同时,眼瞅着研学游日渐火热,一位旅行社成员提出,我们也可以开发研学项目。受他的启发,又耗时三个月,我牵头成立五个独立的研学项目,分别命名为幽兰生前庭,野竹自成径,采菊东篱下,为梅且拆屋,陌上缓缓行,体现农村传统的乡野生活。

日复一日,木梨硔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换着它的模样。看着眼前变化的景象,儿时的记忆常常涌上心头。我来到儿时曾经居住的地方,没敢踏进去,而是远远地望着。只是“隔”了十几年,我还能看得清:青石板铺成的小院里交错着三个掉漆的木板凳,爷爷在抽旱烟,奶奶在扎鞋垫,铁丝绳牵着被风撑满的床单,小黑追在我后面,阳光穿透瓦片停在母亲的背篓上,桂花香飘了一年又一年……对原本纯真的木梨硔,我总是十分怀念与留恋。但我知道,在浩浩荡荡的城镇化进程中,改变与发展不可避免。渐渐立起的新房,璀璨绚丽的灯火,同样让人感到美好,不是不想旧的变新,而是害怕过往的一切被岁月的史书翻过,被彻底遗忘。但我知道,有一些东西不会改变:这片土地塑造的质朴,父辈们传承的善良,稻穗刻在后辈骨子里的坚韧……过去的没有完全过去,离开的没有完全离开。既然我选择坚守在这片土地上,木梨硔一定会越变越好。

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奋斗,七月,木梨硔迎来首批五十余名来自南京的定制游客。那天,我爬上村中最高的山头,依着一棵梨树坐下。看着村中繁忙热闹的景象,我舒心地笑了:新的美好已然启动。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年幼的我不会想到,在我青春中二十几岁的年纪,会回到家乡投身乡村建设;一年前的我也不会想到,木梨硔会在这么短的时间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白云深处有村庄,青山脚下耕织忙。莫问客人从何来,此心安处是吾乡。”我执笔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去有风的地方,过向往的生活。和大熊老师一样,在青春年少时,我们背起行囊,踏上广袤的乡野。以田野为杖,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以青春为弦,弹奏时代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