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主页
  • |
  • 学工系统

首页

学工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工要闻 > 正文

老教师话传承(一):走近机械•寻根工大——记机械工程学院王卫荣教授

发布时间:2017-04-28    作者:    来源:    浏览:    打印

再多才多艺的人也需把能力用在履行自己的责任上,如同修剪苗圃是园丁的责任。工大校园的园丁总是喜欢在早春的时候,拿着一把大剪刀把一株株良莠不齐的鲜嫩花草修剪得楚楚有致,把那些长相拔尖的枝条给折断,使校园的环境看起来美观整齐很多。每每看到这个场景,我就想起了一位老教师早年讲过的一段话,在教育事业上他并不钟情于充当园丁这个角色,如果把学生当作一支支待修整的小树苗的话,园丁就显得太残忍,残忍地扼杀了每个孩子的独特优势于萌芽时期,为祖国培养的都是一批批中规中矩的流水线人才。相比于此,他更愿意当春雨,在这润物细无声的季节里,心甘情愿滋养每一名学生,有想法、有特长的学生自愿从他身上吸取更多的营养长成参天大树,像我这般普通的学生也能因他的用心浇灌而醍醐灌顶,尽最大努力让自己扎根更深。他就是老教授——王卫荣老师,330日上午机械工程学院组织研究生代表拜访了学院的这位老教师,从对他的访谈中我们熟识了更多关于学校和学院的发展历程以及精神文化。

王卫荣老师是安徽合肥人,198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机械设计专业,一直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兼任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与高校教务、实验室与继续教育等管理工作。任教35年来,他辛勤耕耘,勇挑重担,曾主持承担完成国家、部、省级各类课题20余项,获机械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项目特等奖等多项奖励;在国内外著名期刊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王老师深得学生喜爱,获得过最受欢迎教师宣酒园丁奖等荣誉称号。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走近了王卫荣老师,他平易近人,在学生面前显得异常的和蔼而慈祥,他给我们讲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追寻着那一段红色的记忆,我们似乎领悟了老教师一路走来的难忘情怀,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忽远忽近的叫做传承的理想。

当我们来到王老师的实验室时,看见他正在埋头做着实验。知道我们的来意后,王老师首先欢迎我们的到来,放下手里的工作给我们倒了一杯茶,还给杯子编了号,怕我们弄错,就是这一细小动作,让我内心澎湃,久久不能平静。王老师执着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严谨态度和敬业精神,让我们不禁感叹。“我们都知道知识的海洋是漫无边际的,那年我乘着一艘泛游学海的船,在王老师高高筑起的大堤边靠了岸,从此王老师用他过硬的本领和技能以及最诚挚的关怀装载了我将要远航的梦之帆,教我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掌舵手”。王老师的一名学生如是说。

采访过程中,王老师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精神饱满。他打趣地说道:“这不是什么严肃的采访,而是普通的聊天,我们可以谈天说地嘛。”王老师先是向我们讲述了他的学术生涯,以及初来工大时学校的发展情况。他是77年通过第一批高考来到工大的,毕业之后便一直留校任教,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求学于此、成长于此的工大。当年学校每届只招1000余人,规模还比较小,其中有趣的一个现象就是班级同学之间年龄差距较大,经常出现学生和自己的初中、高中老师进入同一个大学班级学习的现象。王老师还给我们讲述了学校和学院的发展历程。学校在1945年建校后,经过迅猛发展在1960年被中共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合肥工业大学”校名,1997年原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工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合肥工业大学,然后1998年重新划归教育部管理,2002年翡翠湖校区建成,2011年宣城校区建成,这最重要的几个发展阶段王老师都亲身经历,见证了合工大一步步的成长。谈及机械学院,王老师颇感自豪。机械学院以前是以产品为对象设置专业,现在是以学科为对象设置专业,学院最令人骄傲的便是敢为人先的传统,学院于1977年在全国首办机械设计这个专业,1984年在全国首办机电一体化专业。任教30多年来,王老师亲自见证并参与了机械学院的改革与变迁,如今王老师虽即将退休,但仍然心系工大,他对工大未来的发展充满着希望。他希望今后工大能够继续发扬奋勇向前,敢为人先的宝贵精神,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恪守“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光荣传统

大河之岸,河山正蒸蒸日上;大江之堤,已烟开云散。

高山之上,乾坤正朗朗清明;巍巍工大,正继往开来。

采访中,王老师不禁与我们谈起他的求学往事。上大学前,他曾经下乡插队,做过生产队长,当时给自己定了两个目标:首先是争取早日入党,其次继续求学深造。通过自己不懈努力,最终得以实现了目标。中国从建国时的贫穷,受到世界强国的排挤和欺负,到现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王老师认为中国在教育上要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勇于改革,善于创新。王老师提到自己近些年所做的工作包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革新学籍管理办法”,他认为教育就应该有教无类,要做到“为天才指路,为通才开路,为不才领路”,“既要做园丁,还要化春雨”。王老师任教这些年,自己曾到访过56所国内外院校,并且自己也有过留洋经历,对比国内外的一些院校,王老师认为我们工大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要按照如今这种势头发展,终有一天我们工大人可以赶超国外发达国家。

采访最后,王老师仍然对我们以及所有学生给予了高度期望。王老师希望学生要“先立志,走圣贤之道”,同时要拓展自己知识面,人的思维是无限的,不要只局限于专业课,要涉猎多方面知识,才能扩散思维,才能有创新。王老师希望学生在学习以及科研上可以做到讲清来路,落脚实践,理工结合,工文交叉,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王老师还指出我们在做事上要讲究规范、落实认真,在做人上秉承着老祖宗的基本修身之道,希望学生们以此为鉴。

是身边的这些优秀老教师的一言一行使我们更加坚固对工大人的信仰,我们工大学子在推进社会主义进程中表现出的极大热情和参与能力让我看到教育事业的前途一片光明。青年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传承者,在尚未走向社会的今天,在工大温馨而和谐的校园里,文明随处可见,传承时刻进行,人人理想信念坚定,人人和睦而友善,有爱岗敬业的教师,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学子……他们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出的强烈愿望都让我们受益匪浅,文明不一定要在名人身上才有,和谐不仅仅在社会才能体现,在我们风雨兼程、日夜拼搏的被香樟树的青翠笼罩着的工大校园里,文明正被书写,和谐正被传承。

这次谈话,让我们所有到访的学生都受益匪浅。王老师的那句“年轻人,无论是学习还是以后的工作中都要做到好中选优,精益求精”一直回荡在我们的脑海中,在这阳春三月里,给我们上了别开生面的一堂课,我毕生难忘。

四月,校园里的花儿又开了,那洁白色的花朵在浅笑,那待放的骨朵在低吟,笑吟着欢送又一届的学子毕业离去。我又一次想起了我们的王老师,愿你桃李天下,我做你最虔诚的信徒!

  

  

  

记者: 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   苏芳 /石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