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资环学院本着“阳光、和谐、勤奋、创新”的学院氛围,逐渐形成了脚踏实地、改革创新、提高质量、立德树人的学院文化,办学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几十所大学开展学术交流,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国内外杰出的优秀学者。这一切与全体资环人将一如既往地不断进取,努力拼搏,奋发图强,争先进位密不可分,也与老一辈的专家学者的谆谆教诲息息相关。为促进学院学生对资环学院精神的传承,加快学院一流青年人才培养,我院研究生对资环学院杰出代表之一的朱光老师所从事的研究进行详细的资料搜集,并同他本人进行了交流,希望通过朱老师的事迹激励广大资环学院青年学者回顾历史,珍惜眼前,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以学科学位建设为龙头,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努力成为一流人才而奋斗。
朱光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他几十年来如一日,不忘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始终以“有理想信念、有高尚品德、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标准要求自己,身居三尺讲台,朴实无华、宽严有度、辛勤耕耘、无私奉献、深受历届学生的爱戴和教职工的好评。多年来他先后主讲过《区域大地构造》、《断裂构造学》、《显微构造》、《构造变形分析》等多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和重点基金项目等7项科研项目,个人科研经费达到2500余万,发表国际高水平学术论文10余篇,多年来培养毕业的博士生10多名、硕士生20余名。
朱光老师出身于地质世家,77年恢复高考,已经下放到农村锻炼半年的他,报考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地质专业;后以优异成绩直接考取本校研究生,并获地质学硕士学位;1990年3月至1992年11月,在英国威尔士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求学期间,他亲眼看到了发展中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巨大差距,在他心灵深处也深深地感触到改革发展中的中国,是多么需要学子们早日学有所成报效祖国;在艰难困苦中的地质学与环境领域,是多么需要先进的理论依据以及强大的技术支持,而这些都是自己应该为之奋斗,为之拼搏的;所以他仅用两年半时间学有所成之后,放弃国外相对优越的科研环境和待遇,毅然决然回到祖国,挑起母校地质学教学和科研的重担。爱国爱校的赤子之心让他勇担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人才的神圣职责。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朱光老师深知教师的“本”就是教书育人,只有务本才不会“误人”。他的每一堂课都能够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备课,总是运用灵活生动的语言,辅以形象的例证,将教材中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讲深讲透;朱老师经常出野外,将几十年来积累的丰富的野外地质实践经验、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中,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无论遇到严寒酷暑,他和年青教师及学生们一样,身背干粮和水壶,跋山涉水指导学生。
严于研教,宽于名利。朱老师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对待学生视如己出,曾经多次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常年在教学第一线的他多少次对着一届届即将送走的毕业生而黯然忧伤。还依稀记得那个酷暑,朱老师将自己的水分给同学们喝;还是那间熟悉的教室,已青年不再的朱老师垫着脚在黑板的最顶层板书的那个场景永远地定格在每位学生的脑海。他不仅关心学生也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倾心传授教学科研的心得和感悟,分享他宝贵的经验从而促使青年教师成长。
朱光老师穿着朴素,为人低调,在和大家交流过程中处处体现出一种儒雅之风,我们也深深地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朱老师常说:“要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刻苦努力,不断进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要为成绩而拼搏,更要为祖国而拼搏”。我想大师就应该是这样吧,悄然潜行,一回头便已然是一条坦途。
学生记者: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016级研究生 位鸥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