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聚焦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具有突出实践创新能力的行业人才,学校支持各学院通过整合育人资源,汇聚育人力量,推动形成校企联合、校际融合、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建立“工业报国+学院文化”的育人共同体,提升育人实效。现就推进院级育人共同体建设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各学院围绕学科领域的行业人才培养,聚焦工科高校办学特色和使命任务,以“弘扬工匠精神,助力中国智造”为理念,积极打造学院层面“思政引领+专业深耕+产教融合”的育人新范式,构建“校地合作+校际协同+院际联手+校企联动”的院级资源共享网络,全面赋能行业领域的学生成长发展,合力培育“家国情怀深厚、工程素养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的行业领军人才。
二、主要任务
1.凝练人才培养精神内核。深度挖掘智能制造时代学院专业人才培养的精神内核,将“工业报国”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在日常育人工作开展中,注重凝练并形成学院层面的行业人才素养特质,联动企业研制行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和育人标准,通过筑牢知识根基、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实战潜能,引导学生践行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努力成长为行业的领军人才。
2.开展思想浸润价值引导。强化线上线下常态化思想浸润,举办领导干部上讲台专题报告会,打造特色专题党团课,录播精品视频微课,以行业使命为载体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组建包含学科教师、思政教师、企业校友、政工干部、学生骨干等在内的行业精神宣讲团,联合开展系列宣讲巡讲。以打造“一院一品”为目标,探索“工业报国+”的育人模式,孵化育人品牌。
3.搭建社会实践育人平台。通过联动重点企业挂牌建设一批共享型实践实训基地,面向在校生举办“卓越工程师训练营”,面向应届毕业生开办“暑期夏令营”,选拔优秀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实习环境。依托暑期“三下乡”、寒假“返家乡”等项目,组织开展“红色寻访、行业研究、科技服务”专项实践活动,组建多支跨校、跨院学生实践团队走进企业、了解行业、服务产业,产出系列实践成果。
4.建设工匠精神文化长廊。鼓励各学院积极拓展育人场地,通过打造院级学生教育实践社区,联动企业建设融合行业特色的主题展览场所等,构建“工业报国+学院文化”育人场域。联动其他学院举办行业主题文化节,开展行业论坛、企业参观、文化体验等活动。组织线上作品征集展示活动,举办主题演讲、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等活动。通过常态化邀请大国工匠、行业大咖、先锋楷模等进校园开展宣讲交流,推动行业精神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
5.协同联通校企育人资源。遴选重点行业领域的重点企业,深入开展访企拓岗活动,聘请一批企业导师。举办院级育人共同体建设论坛,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代表、学院教师、学生代表等围绕共同体合作模式、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等进行研讨。联合开展行业专场招聘会、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打造系列特色就业创业品牌。联合选派学生进入对口企业开展实战化锻炼,提升学生工程素质与实践能力。
6.配齐建强关键育人队伍。聚焦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新需求,成立优质师资库。根据学生不同成长发展阶段,打造“学长助跑团+思想领航员+知行双师队+科研专家组”四支层级递进、多元联动的育人队伍。联动校企高层次人才、思政课专业教师、学校政工干部、辅导员老师、朋辈学生等育人力量,通过系列专题培训、育人经验分享、自主学习提升、实践实训锻炼等路径,不断提升队伍育人能力,确保各层级育人队伍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高效的育人方法。
三、工作要求
1.强化协同联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协同联动,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坚持加强与行业高校的沟通交流,合力打造联合育人的特色工作品牌,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协同育人体系。
2.强化责任担当。瞄准智能制造、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关键领域,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打造协同育人新模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智能制造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立体化支持。
3.强化工作落实。各学院积极推动共同体建设,注重工作开展中的总结凝练和特色品牌项目打造,形成工作案例、优秀作品等成果,学校将定期召开工作推进研讨会,收集并宣传报道各学院阶段性建设推进情况,并对建设效果突出的学院给予大力支持。
联系人:刘雯雯 62901047
田院 62901046
党委学生工作部(处)
招生与就业处
2025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