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历
葛永莉,女,汉族,中共党员,1991年5月生,文学硕士。2013年7月-2015年8月,在校团委任科员(双肩挑);2016年7月-2018年6月,担任双肩挑返聘辅导员;2018年7月-2020年10月,在外国语学院担任辅导员(专职);2020年11月至今,在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担任办公室副主任兼团委副书记、2020级辅导员。2020-2021学年,负责外国语学院2017级、2019级共计228名本科生(截止2020年10月);负责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2020级279名本科生(注:因学生转专业,2021年10月底开始负责254名学生)。任学院思政专管员(原任网络专管员)、资助专管员、新媒体指导教师、学生会秘书长和本科生第一党支部书记。承担《公益活动D》上、下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任务。
二、工作思路
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三全育人”格局,以学院“食安家国,药济民生”的思政育人工作理念开展工作。一年来,本人始终围绕“学风建设打基础”“思想引领把方向”“安全稳定守底线”“守正创新固根本”的工作思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学风建设打基础
以习惯养成教育为依托,着力营造优良学风氛围。确保全程陪同学生早操,以实际行动助推学生习惯养成;充分调动学院“启·程”学导团力量,在迎新期间助力适应性教育、在日常学习中发挥学伴作用;坚持布置寒暑假作业,逐步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引导学生养成科学规划学业生活的习惯;坚持实施导师制,以强化专业认知教育为根本,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所带2020级学生转专业率为8.24%(创新低),大一学生进实验室、参与大创项目和“互联网+”大赛等已成为常态;关注、关心挂科学生,以提交《挂科分析报告》、一对一谈话等方式,深入分析学生挂科原因,实施“一对一”帮扶结对计划,目前年级学生短缺学分人数比为11.11%,且1/3为少数民族学生。严格考风考纪教育,以开展主题班会、网络宣传和签订承诺书等形式强化教育,所带学生考试违规违纪率为0。
(二)思想引领把方向
长期以来担任学院网络专管员和思政专管员,坚守思政育人主阵地。一是,坚守课堂阵地。累计完成2个主题、14场次、年级人数全覆盖的小班辅导,创新授课形式,实施“1+1”课程模式,学生参与度高、反响良好;完成2个主题、9个场次主题班会,创新性开启学业规划系列班会(大一篇);参与指导7个班级,爱校荣校、专业分流和诚信考试等主题班会策划,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的优势,实现班主任100%参与班会;以赛促学、以赛促践,2021年上半年参与“我的微党课”大赛,借此机会有幸加入学校献礼建党百年行动计划党史师生宣讲团,深入汽交、软件、电物、材料和食品学院5个学院开展党史宣讲活动,覆盖人数1500余人;担任64期发展对象班兼预备党员班(157人)、65期预备党员班(103人)党校班主任,创新教学环节,解决了因班级体量大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依托学院“对话大咖”教授茶座精品活动,邀请学院老教授姜绍通等进行“爱校荣校”主题教育,学生反响十分热烈。二是,坚守网络阵地。长期指导和运营学院微信、QQ和抖音公众号,逐步探索网络思政新方法,凝聚网络宣传最强音。立足专业特色,重点打造特色栏目,产出高质量网络文化产品,如:活力支部、爱我工大、开学(毕业)季、最美食生人、翰墨书香等栏目内容推送深受学生喜欢,本学期精选13件网络文化作品参与校级评优,获批大学生网络工作室1个;参与“e路同行”网络德育工作室,不断提升网络思政水平,在价值引领中做好学生工作。
深入推进党团支部标准化建设。利用好学生党支部书记和年级辅导员双重身份,不断推进“党团支部一体化”建设目标,以特色支部活动为载体,实现党团支部标准化、规范化、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所在支部顺利完成党支部特色一般项目结题1项、成功申报重点项目1项;指导学生获批团支部特色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在“四史”学习教育中创新形式,以在党支部内组建宣讲队的形式,深入2020级各班级中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专题团课等。
切实落实实践育人工作。一年内,寒暑期连续指导学生参与各类主题实践活动,获批3支校级重点团队,获批个人实践2项。指导学生获得2020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实践标兵”1项、“优秀实践图片(视频)”一等奖2项、“优秀实践调研报告”二等奖3项和优秀奖1项、“社会实践百篇优秀微文学作品”二等奖1篇;2021年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指导学生荣获“优秀实践故事”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个,“优秀实践视频”三等奖1个,“优秀微文学作品”一等奖3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2篇,“优秀实践标兵”称号2个,实践成果丰富,育人效果良好。
(三)安全稳定守底线
筑牢疫情防控常态化思维。严格落实“日报告、零报告”“晨午晚检”及晚点名制度;完备记录异常情况学生报告,处理得当;严格学生离返校管理制度,坚决执行“非必要不离校”原则,辅导员与学生家长保持紧密联系。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落细落小,曾在2020年度荣获“疫情防控(学生工作)先进个人”。
防范网络电信诈骗。重视安全教育,经常性开展网络电信诈骗教育,通过召开年级大会、专题报告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全员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年级群作为预防网络电信诈骗案例分享的主渠道,切实为学生安全生活保驾护航。
不断提升心理育人水平。引导学生撰写个人成长报告,建立重点关注学生档案。充分利用入学教育、“5.25”“12.5”健康月,开展涵盖心理讲座、主题班会和团体辅导等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长期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程,认真参与心理中心组织的课程研讨和集体备课,不断提升课程育人水平,参与本学期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获得二等奖。
(四)守正创新固根本
促特色树品牌,精育人求实效。担任学生会秘书长,以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活动充实第二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深入推进团学组织改革中推陈出新,以“食安家国、药济民生”的学生工作育人理念开展各项工作,重点打造学院“药食文化节”系列活动。创新性开展美育工作,创建“茶道与茶艺”工作室,打造“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人”的美育氛围已经形成。
推进精准资助,提升育人实效。承担学院资助专管员工作。统筹推进学院精准化资助工作,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资助工作思路,将“扶智”与“扶志”相结合,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在学院设立社会捐资奖助学金,2020-2021学年共计奖励46名学生,奖励金额达10万元,极大程度鼓舞了寒门学子;做好学院贫困生认定、奖助学金评审、临时困难补助等工作,实现学院贫困生帮扶全覆盖;坚持寒暑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访工作,了解学生家庭实际情况,实现精准资助和帮扶;持续推进资助宣传大使政策宣讲工作,助推资助政策精准落实到位。
三、育人实效
1.指导学生获批2021年大学生网络工作室1个——“药食青年说”抖音工作室;【网络育人】
2.2021年,指导学生获批团支部特色活动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获批党支部特色活动重点项目立项1项、党支部特色活动一般项目结题1项;【党团建设】
3.食品学院2020级2名女学生参军入伍,以实际行动投身军营报效祖国;【思想引领】
4.指导学生获得“诵读红色经典,讴歌百年芳华”朗诵比赛三等奖(校级);【思想引领】
5.指导学生获得第四届“建党百年齐献礼,规划未来创佳绩”大学生学业规划一等奖;【思想引领】
6.指导学生“四史”读后感《从狭缝中的光走向阳光普照》、《心有所信,行方致远》分别获校一等奖和二等奖;【四史教育】
7.指导微电影《我心中的的思政课》获得合肥工业大学“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展示活动三等奖;【思想引领】
8.指导学生撰写《征途漫漫,续力奋斗》、《路》获得党校65期学员班征文比赛校三等奖2个;【献礼建党百年主题教育】
9.指导学生获得2020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实践标兵”1项、“优秀实践图片(视频)”一等奖2项、“优秀实践调研报告”二等奖3项和优秀奖1项、“社会实践百篇优秀微文学作品”二等奖1篇;2021年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指导学生荣获“优秀实践故事”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个,“优秀实践视频”三等奖1个,“优秀微文学作品”一等奖3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2篇,“优秀实践标兵”称号2个,【实践育人】
10.指导学生荣获“学宪法 懂宪法”演讲比赛校三等奖;【法治育人】
11.指导学生荣获“我心中的母校——写给母校的‘情诗’”短诗大赛校三等奖2个;【爱校荣校】
12.指导学生参加第四届“读书引领人生,创作点亮梦想”主题征文比赛,荣获校三等奖2个。【思想引领】
四、经验总结
1.全员参与小班辅导和主题班会的氛围已经形成。深入落实学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发挥思政课程思想引领作用,年级内“1+1”课程模式已经深入人心,1小时翻转课堂实现全员参与,思政模块学生成绩评定更客观。
2.党校精准化培育模式初见成效。鉴于学校党校培育工作依托网络进行集中培训的前提,为保证学员培训质量,将教学计划内集中讨论环节改进为讨论+授课的模式,切实实现“学”“思”“践”“悟”相结合。
3.凝聚网络育人合力的模式已经建成。逐步打造“指导教师-年级辅导员-团学组织-党团支部”全育人模式,改变新媒体中心“单打独斗”的局面,从内容源头上保证质量和吸引力;贴近学生、围绕学生,顺应新媒体大环境变迁,重点打造“药食青年说”抖音工作室。
4.班级团支部项目化管理稳步推进。创新班团一体化建设新形式,摒弃班级常规化拟定计划和撰写总结模式,依托特色团支部活动项目和优良学风班建设计划项目,改“计划”为“立项”、改“总结”为“结项”,极大程度提升班级建设实效。
5.理论学习创新形式初探有效。自疫情期间,尝试打造“共读一本书,同上一堂课”理论学习新模式,摒弃原有“读文件、谈感受”的浅层学习,抓住“00”后学生善于表达观点的优势,形成“老师伴学、同伴领学、集体研讨”的学习形式,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涨,理论学习“乐学、爱学;愿讲、善讲”的氛围已经形成。